王岳川:中国酒文化与诗的不解之缘
- 更新时间:2018-08-17 17:19:25
- 4713
王岳川指出:中国的酒文化与儒、释、道等传统文化紧密相关。酒难道不是佛家八戒之一吗?但历史山有些道行极深的和尚却是喝酒的。比如说著名的狂草大家怀素,有两句诗形容他的书法创作,“忽然绝叫三两声,满壁纵横千万字”,“醉来信手两三行,醒后却书书不得”。前一句是说他喝酒头痛时,大叫三两声,就在墙上书写狂草,纵横行笔可以写下千万字。后一句,他在酒至醺酣的状态下信手写下三两行,如神来之笔,但酒醒之后却怎么也写不出来。
而在怀素之前的书圣王羲之,他的的经典之作、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序》也是在酒的兴发之下完成的,醒来之后写了十几遍,都写不出在微醺下作品的神韵。
图:王岳川发表演说
中国有许多传世的行书狂草与酒有着不解之缘,是酒的兴发作用的结果,倘若没有酒的媒介作用,有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就会大打折扣。
那么儒家和酒是什么样的关系?儒家创始人孔子是“唯酒无量不及乱”的。什么意思?并不是说喝酒是没有亮的,而是他的喝酒要尊崇礼法,在礼法的范畴内,不沉湎于酒,不喝醉。
我们知道白酒是烈酒,容易醉。其实黄酒也一样,都是含有酒精的饮料,喝多了一样会醉。但是,黄酒给人以温润舒适、香甜醇美的味蕾享受,就像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庸、中和、中正,散发着和玉一样的光辉。
图:文人墨客借酒作诗
所以,我把黄酒的中庸之美概括为四个字:柔和、温润。还有六个味:甜、酸、苦、辛、鲜、涩。白酒辛辣,啤酒大部分是苦的,尤其是黑啤,葡萄酒偏涩,唯有黄酒像儒家的君子一样,中正不偏,温润可爱。
而且儒家非常重视礼乐文化的传承。就像王羲之《兰亭序》,“引以为流觞曲水,一觞一咏,足以畅叙幽情”,这种曲水流觞的场景,为李朝的文人所传承,而且因此产生了大量接触的文学和艺术的作品。
酒以文传,文以酒兴。王维的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李白的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”从某种意义上讲,中国的文人把酒看作是人生的品格与境界高远的一个象征。
图:酒文化
所以,杜甫的诗在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之后,一定要用“潦倒新停浊酒杯”来结尾。这里的浊酒,大概就是唐代时的黄酒。再比如苏东坡的“一樽还酹江月”。宋代四家无一不喝酒。到了陆游时候,一首“红酥手,黄藤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”,聊聊数笔道尽了有情人难以终老的苦衷。再到元明清的《三国演义》,一场关羽的“温酒斩华雄”家喻户晓。由此可见,酒的故事在中国重要的典籍中随处可见。
当然,今天我们来看,西湖的一湖湖水也有绍兴的酒香,因为文人泛舟西湖吟诗作画的时候一般都会喝酒。所以,我们可以看出,南宋以后的江浙,是中华民族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的中心,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中心。如果我们看不到《红楼梦》里温酒、饮酒、酒令的那些文化,看不到它们跟南方人文的紧密相连,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不间断性。就连著名的作家、思想家鲁迅先生笔下的《孔乙己》,里面也有饮酒。可以说,从远古到鲁迅先生,到当下的2017年,中华民族和黄酒已经结下了不解之渊源,积淀成为中国真正的国酒。
- * 您的姓名:
- * 联系电话:
-
* 验证码:获取验证码
-
微信:
同手机号
- * 产品类型:
- * 代理区域:
- * 留言内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