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培里侬:吾所饮,即是星辰
- 更新时间:2018-03-30 10:32:19
- 5477
传说中,香槟是由本笃会中的隐修士发明的,但是这毕竟只是传说,但是唐培里侬对于香槟的贡献已经足以称之为香槟之父了,这不仅仅是对其的认可,更是对他对香槟做出的贡献的肯定。如果没有唐培里侬,可能香槟百年前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战争与和平
由于香槟大区处于欧洲版图的战略位置,中世纪以来,这一片土地便一直遭受着各种战争的摧残。从英法百年战争,到后期各类宗教争端,本笃会的隐修士在这里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。1668年,29岁的唐培里侬来到奥特维莱尔(Hautvillers)修道院时,这宁静的村庄才刚刚经历完长达30年的战乱。30年中驻扎于此的军队几乎让这里的葡萄园成为了废墟。而修道院里面的本笃会修士们,也纷纷逃到了离奥特维莱尔20多公里外的兰斯躲避战乱。
当修士们回到奥特维莱尔重建了修道院后,唐培里侬成为了修道院的酒窖管理者。对于本笃会的隐修士来说,他们的日常最重要的事务大致分为两样—修持以沟通上帝,耕种以服侍上帝。所以当唐培里侬接手奥特维莱尔修道院的葡萄园后,他便把自己的所有热情投注在其上面,直至1715年其逝世。
十一税与酒质的分歧
早在唐培里侬成为奥特维莱尔修道院的酒窖管理者之前,修道院已开始把酿造葡萄酒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。1661年,修道院便在其底下的石灰石岩层中挖掘了一个可以容纳500个酒桶的酒窖。而修道院本身就拥有十多公顷的葡萄园,并同时通过征收十一税的方法,从附近葡萄农的手中收取葡萄。
十一税的出现对当时的酿造方法产生了十分密切的影响,甚至衍生出了今天香槟最重要的酿造工艺之一——混酿。
在当时,只有佃农才会去种植黑皮诺这个品种。那么究竟一款优质的葡萄酒应该是什么颜色呢?红、白、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?在这个问题上,修道院与佃农的看法并不一致。
这种分歧很明显来自于当时对十一税的征收方式上。每当采收季节,修道院会向葡萄农们发放叫“trentin”的大型采收筐,并要求葡萄农尽可能压紧装满。例如在爱依(A?)村,每11筐的中的1筐属于修道院,葡萄农会尽可能的用压棍把葡萄挤紧。在此过程中,葡萄汁从破损的葡萄中流出,将葡萄皮(黑皮诺)中的色素萃取出来。
尽管对于葡萄农来说,这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但是对于修道院来说,最好的葡萄酒必须是白色,纯洁而无杂色。故而这样的葡萄汁,已经失去了酿造最优质葡萄酒的机会了。
其实在这里,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:修道院从附近的葡萄农中征收葡萄,并与自家的葡萄田里的葡萄集中一起压榨,酿造。这样的场景是否让大家猜到了什么?
没错!也许这就是现代香槟酿造工艺中重要的一环--混酿(assemblage)的雏形。当时不管是葡萄农还是修道院所拥有的葡萄田,里面都不只种植一种葡萄。通过十一税的征收,各个产区,以及不同品种的葡萄被混合起来酿造。尽管今天,混酿的方式与这样的葡萄汁勾兑的方法已经大不一样(现在是基酒混合)。但是溯源到15世纪,十一税对现代香槟酿造方法的影响依然非常深远。
改良葡萄种植方法
上文提到过修道院对优质葡萄酒的理解并不同于普通酒农。而唐培里侬的成就也在于此。他改革了葡萄采收的方式以期获得完美的“白葡萄酒”。挑选出最优质的葡萄田并改进了耕作的方式,使得成酒能够“尽可能地保持完美的香气,并能够在口中给予人一种如丝般的余韵”。
具体来说,唐培里侬对葡萄种植的改良体现在:
§ 规定葡萄藤的高度不能超过90cm,以减少收成。
§ 只采用黑皮诺酿酒。尽管当时的葡萄园里依然存在着其他的品种,如灰皮诺,莫尼耶,霞多丽等等,但唐培里侬并不喜欢白葡萄品种,因为他觉得白葡萄品种会让酒有一种自然再发酵的趋势。
§ 对采收高度监控。于早上对葡萄进行采收。采收用的篮子需要置于田间,便于在采摘过程去掉腐败或者破烂的果实,以及枝叶和其他的杂质。为了保持葡萄的新鲜,需要在向阳的葡萄上面覆盖潮湿的遮阳布。如果可能,就在葡萄田附近压榨,否则用骡子(而不是马或者驴,因为骡子性情更加温顺)将葡萄运送到较远的压榨点。这样保证了酿成的酒是澄清并保留了大部分的香气。
§ 压榨采用多次压榨的方法,并且各段压榨出来的葡萄汁需要分开存放。其实这样的方法,与今天香槟的分段压榨已经十分相似,但是在当时,对于第四段及以后压榨出来的葡萄汁,已经很少用于酿酒了。这样的高强度,甚至是“不人道”的劳作,通常持续达三周,直至葡萄采收结束。
唐培里侬对于葡萄的照料极为细致。他习惯于将采收后的葡萄放在打开的窗户旁过夜,然后第二天再去品尝及评估葡萄的品质。也许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放置葡萄的香气被集中了起来,也使得他所酿的酒香气尤为浓烈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到了1700年Hautvillers修道院的酒在市场上的卖到了800-900利弗尔(livre, 法国古代的记账货币,相当于一古斤银的价格)的高价,而当时较好的香槟区葡萄酒也只卖500利弗尔。
香槟法与唐培里侬
尽管被称为香槟之父,Dom Pérignon也许与现代我们认识的“起泡的”香槟并无太多关系,甚至其本人很讨厌这样的起泡现象的产生。
像香槟区这样的高纬度产区,秋季的气温已经很低,造成了这时候的酒精发酵不能完全进行。于是第二年的春天气温回升时,去年发酵的酒便有再发酵的趋势。当然,对于长期储藏于木桶的葡萄酒来说,这没什么太大的问题,因为再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被排走。
但是唐培里侬本人并不喜欢将酒长期储藏于橡木桶中,因为他觉得这样会让他的酒变得“疲惫”。这样一来,酒便变得很容易产气,成为了“像魔鬼一样的酒”。如唐培里侬曾说:酒脚与空气是葡萄酒的两大害虫。
为了去除酵母,唐培里侬让发酵完的酒在不同的空桶中进行多次的沉淀澄清。但是这样一来却让酒更多地接触到了空气。对于这问题,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连通两个酒桶,用风箱对需要换桶的酒进行加压。于是酒液就在密闭的空间里通过气压的作用下转移到空桶中,这一操作需要一直持续到第12次的换桶。不得不说,这样繁重操作,在当时的工作条件下,实在非一般人能够完成的。
香槟酒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,随着时代的发展,在今天,香槟依旧存在在人们的视野之中。可能唐培里侬并不是香槟酒的发明者,但是对于香槟酒的贡献,想必没有比唐培里侬更多的了。“无所欲,即是星辰”也恰恰说明了唐培里侬对于香槟酒的热爱。
- * 您的姓名:
- * 联系电话:
-
* 验证码:获取验证码
-
微信:
同手机号
- * 产品类型:
- * 代理区域:
- * 留言内容: